蓬勃发展,并广泛传播至今日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河流域以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区域,进而得以盛行开来。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塔尔沙漠以东那片辽阔的恒河平原地带,尽管被世人称为“佛国”,但令人诧异的是,在这里却鲜少有重要的史前佛教文化遗址被发掘出来,也几乎找不到那些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古老文明遗迹。
继续深究,华夏政府发现号称继承古印度文明的印度,竟然没有多少灵源是因为古印度文化孕育而出的。
古印度文明的消亡,让古印度地区的文化已经断代,作为佛教起源之地佛教文化随之没落了。
现代的华夏成了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佛教在华夏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古印度文化的灭亡这就使得,当今的佛教,虽然成为世界性宗教,遍布世界各地,佛经也翻译为多种文字。但如果要查找原本,小乘只能查巴利语,大乘只能查汉语和藏语,这是母本。
佛教已经在华夏完成了本土化,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
巴基斯坦因为没人信仰印度教,所以不用怕印度的文化侵蚀,相反还能跟印度争夺古印度文明的继承权。
而尼泊尔现在国教是印度教,要想阻挡印度文化的侵蚀,就只能求助华夏,借助佛教抵御印度教的文化侵蚀,不然以后将彻底沦为印度的附庸。
灵源开始孕育而生后,印度不是没有想过利用佛教笼络其他信仰佛教的其他国家,但尴尬的是没有几座关于佛教文化的灵源之地诞生,再看看华夏境内关于佛教文化灵源的数量,于是赶紧打消这个算盘,别到最后为华夏做了嫁衣。
而恰好在这个时候,华夏召开关于修行者的研讨会,尼泊尔决定派遣代表团前往华夏,专门商讨有关佛教灵源的重要事宜。鉴于此情况,华夏政府向尼泊尔伸出了橄榄枝,决定将尼泊尔纳入此次重大行动当中,自然而然的巴基斯坦也在合作之中。
除了这两个国家,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是华夏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早在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前,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便被纳入华夏的版图,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所经之地。
所以哈萨克也被应邀选拔修行者进入华夏成立的学宫。
这个计划就等着《法华心经》面世!
当夏先衍成功地宣告《法华心经》完成的那一刻,整个宏伟的计划便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一般,迅速启动运转起来。
夏先衍还在金陵的时候,政府方面早已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向其他国家发出邀请,并邀请他们共同商讨有关修行的合作议题。
为了吸引各国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到这次合作中来,华夏政府隐晦地抛出了极具吸引力的筹码——修行功法。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对于那些渴望探索修行奥秘、提升自身实力的国家来说,这样珍贵的修行功法实在是难以抗拒。
面对如此诱人的东西,其他国家不得不对这次交流合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合作交流过程中,夏先衍表现出了亲和一面,如春风拂面,瞬间驱散这些人心中的拘谨与不安。
整个谈判过程进展得异常顺利,最终,华夏向这十个国家的修行者们提供了数量颇为可观的宝贵名额。
然而,由于修行功法涉及到大道规则,根本无法用其他语言翻译传达其中蕴含的规则与修行要义。因此,这些有幸被选派至华夏进行深入学习的修行者们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汉语。
当人类成功觉醒灵觉之后,自身的学习能力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