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为什么笑(3 / 5)

了,不能在爹娘身边照顾,只能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里看看。主动的买蛋糕,也是两个姐妹希望能够弥补上一些孝心的方式。两个姐妹一人负责一年,每年都在宋庄街上的喜事临蛋糕店订上两层的大蛋糕,宋向文小时候蛋糕并不贵,两层的八十几块,也只有宋向文觉得不贵,他对钱的概念还不是那么深。

今年,轮到了刘二姐,在王娥生日的前一天,刘二姐下了班先去了一趟喜事临,预定上一个奶油蛋糕,样式不是刘二姐关心的,庄户人过个生日,实实惠惠的就行,蛋糕上什么点缀,不重要,关键是蛋糕性价比要好,花少的钱能买一个大的蛋糕,才是最重要的。附上定金,蛋糕店的老板娘已经认识了刘二姐,老板娘的儿子跟宋向文是同一年生的,也叫文文,上的还是同一个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直接去了城里,没在村子里上学。每年宋向文的蛋糕,就是她来做的,一年一年,就熟悉了。

到了王娥生日的当天,刘二姐和宋召华就不出去上工了,刘二姐向厂子请了假,宋召华的打包工作结束了,还是跟着宋向文大姨夫干建筑,宋向文的大姨夫是刘万王娥的女婿,自然也要去给王娥过生日,今天也就停工了。早上从炕上爬起来,收拾收拾家里的卫生,刷刷锅碗瓢盆,平日里工作忙,锅盖上都是油渍,地上用刘二姐的话说是“灰里花拉的”,等到刘二姐收拾完了家里,一家人再穿戴整齐,就大约得十点钟了,也就准备向刘庄出发了。今天和过年是不同的,一家人并不是只坐宋召华的摩托车,天气太热,四个人挤在一起黏糊糊的,而且刘二姐也不是没有自行车,所以宋召华带着宋婷乘着摩托车先去,刘二姐和宋向文骑着自行车在后面。宋召华和宋婷直接就去了,而刘二姐和宋向文则会在骑车到大路上后先向右拐,来到大街上卖熟食的小推车,小推车用玻璃扣起来,隔着玻璃就能看到里面的各类吃食,猪头肉、猪肠子、花生米、小凉菜,只卖几种,毕竟车子大小有限,远没有乡巴佬家的多。宋向文对卖熟食的男人印象很深刻,每次和母亲去卖东西的时候,把母亲选好的东西放到电子秤上称斤的时候都会说“还要什么。”这句话让宋向文感觉如果不再买点什么的话,会显得没面子,毕竟人家问了,自己还能不买吗?最起码,在宋向文看来,买两三个再开口说“不要其他的了。”才会显得有点派。刘二姐就不这么觉得了,买了两个猪蹄,刘万爱吃,就说不要了,给上钱就掉转自行车准备去刘庄。

宋向文一直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姨一家人总会来的比他家早,不管是一个小时还是五分钟,好像大姨一家早就知道了宋向文家几点出门一样,当宋向文来到姥姥家的时候,大姨和姥姥已经在厨房里面忙活了。这天也是如此,当宋向文拎着刘二姐买来的刚出锅的猪蹄拉开姥姥家绿色的门进去后,大姨在煤气灶前面翻炒,姥姥在案板上剁骨头,就像过年来的时候一样,只不过少了一屋子的白气和灶台里面的柴火。天气热了,灶台已经很久没有烧过火了。屋子里面,原本白色的吊扇年份久了,变成了黄色,开关也变黄了,转动着的时候吱吱作响,像是在喊疼,转出来的风都夹杂着一股风烛残年的腐败味道,慢悠悠的,吹向小屋里坐着的人。大姨夫在炕上靠窗,小舅靠着大姨夫在小桌子另一侧,大舅在靠炕头的位置倚着,老爷在炕的另一端,也靠着墙,炕上,放着茶盘,茶水,瓜子,水果,皮屑,抹布。炕下,大舅家的小桌子已经被搬过来了,还有几个马扎,也是大舅家的,大舅家开小卖部,同时地理位置又在村庄的中心,夜里来打牌乘凉唠嗑的人就多,马扎得有二十多个,每天晚上都很热闹,烟味、汗臭味、小孩子吃的零食味、臭水沟的味道、花露水味搅合在一起,让乘凉的人睡不着觉,越来越有精神。

自己的两个哥哥也没出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他们不会出去玩了,就在家里帮忙端端菜,刷刷碗,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