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两宋三百载,在军事上羸弱,在文化上却可称古今之巅。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在学术上最为开明的时代。
儒释道,皆有集大成者光耀千古。
开学立说,立地成圣,亦非仰古人之息的妄想。
极好的文化氛围,使得两宋文人除了政治追求之外,在学术上亦极为看重。
当官可为万人之上,权倾四海。而做学问,却可为万古之上。
说白了,两宋的大文人,谁不想筑“程朱”之基?谁不想成为第二个孔孟?
于是你会看到,两宋能名留青史的,但凡是个文人,不管是范仲淹也好,欧阳修也罢,亦或苏东坡、张载、司马迁等等,没有一个是因为当了多大的官儿,掌的多大的权出的名儿。
无一不是因诗书文章、鸿篇巨制而名满古今。
这是这个时代共性,是这个时代所有文人的终极追求。
包括江钲自己,也动过开学立说,以大道载千古的想法。
可别觉得江钲是痴心妄想,论实力,江钲不敢说有这个把握,但起码有这个希望。
江家三代公卿,世学渊源,加上他自己的资质,他是有这个可能的。
事实上,世家大族之所以如此强烈的反对教改,要保住士大夫的地位,这个原因占了不小的比重。
就拿苏刘义来说吧,且不说他的立场如何,只说家学。如果大宋不亡,苏刘义又能在宰相的职位上功成身退。
那么子孙后代再出高官大儒,几乎就是一定的事儿。
万一子孙之中有一个天姿纵人之辈,你想想,先祖是苏东坡,再加上苏刘义的名声,想不闻达天下都难。
稍稍使点力气,你怎么就知道不是第二个朱熹呢?
这才是世家大族最为看重的东西,可以让家族永远延续辉煌的根本。
连江钲都想好了,等到天下太平那一天,什么殿前司啊?给我宰相都不当。
辞官不干了,回家专心做学问,耕读传家。就算我成不了,也得让子孙出息一个。
当然,江钲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希望很渺茫。
而在他所处的这个时代,说心里话,如果真能出一个以学问传世的牛人,可能不是王应鳞,也不会是文天祥和谢叠山。
别看他们号称当代文坛三大领袖,可是和张简之一比,都不行!
与张简之共事也有好几年了,加上相爷之前的名声,观客的来说,相爷的所谓奸学是真有东西的。
江钲很是佩服,也渐渐的了解张简之的心境。
相爷自己是想开学立说的,做梦都想。
可惜命不好,培养出三个大奸之徒,被人骂了半辈子。
好不容易收了赵维,有了盼头儿,有了翻身的资本,但是谁也没想到,赵维给他来了一出教改之变。
之前,江钲以为张简之是真的倒向了旧党,而且他理解为什么张简之会这么做。
说句难听的,教改破灭的也是他江钲的家学之想,他要是心眼稍稍小那么一点点,他也义无反顾的跟着旧党干宁王。
可是现在,江钲傻眼了。
张简之不是,这个老东西下了好大一盘棋。
只是,太狠了吧?
不是对旧党狠,而是对他自己太狠了。
人最在意的,就是他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
而张简之这辈子也反不过来的是什么?是弟子造成的名声败坏,是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奸徒之师。
所以,张简之最在意的是弟子。相爷对收徒这个事儿,犹如逆鳞。
都说赵维是他的弟子,二人也以师徒之礼处之。可是,赵维是没给张简之行过师徒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