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云说道“赵君何其谦也,我等又不是没与黄巾打过仗,交兵之处,立尸之地,强敌围城,敌众我寡,外无援兵,败则战死,当此之际,非有虎胆者是断不敢主动出城逆击的!君虽年少,后生可畏。”
“我这点小事儿比起君与辛、典二君从皇甫将军平定数州,追斩张角的功绩来,何足道哉!”
荀贞一笑,说道“刚在院外闻君品读《左传》,君似对赵盾不杀赵穿不以为然,孔子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不知君对孔子此话却是作何理解?”
荀贞旧话重提,赵云不假思索地答道“孟子曰‘孔子作《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憎恶乱臣贼子,又岂会为弑君者说此赞语?以云度之,这句话应是讥讽。”
“讥讽?”
“自古权jiān谋逆,未有不假手於心腹爪牙者。赵穿,即赵盾之爪牙也。赵盾不出亡的时候赵穿不杀晋灵公,赵盾刚一出亡,赵穿就杀了晋灵公,会有这么巧的事情么?此必是赵盾不yu落弑君之恶名,故而指使赵穿弑君而自己却装作出逃。所以,孔子说‘越境乃免’,其实是在讥讽赵盾出逃而却不越境,闻灵公被弑便即返回。”
“君所言悉为猜测之词,不足为凭。”
“不然。我是有证据的。”
“证据何在?”
“《秋》记此事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孔子若真是赞许赵盾,又岂会在《秋》上记他弑君?”
“诚如孔子所言‘越境乃免’,如果赵盾逃出了国境,那么君臣之义绝,他自然就不用承担弑君的恶名,可是他没有逃出国境,所以孔子记其‘弑君’。‘弑君’是因为‘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却不是因为他有弑君的心啊!‘君子原心,赦而不诛’,此秋之义也。赵君没有读过《秋繁露》么?董仲舒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今案盾事而观其心,赵盾心存期盼而不施行暴力,与别人和睦相处获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不像是图谋弑君篡位的人,因此我始终认为他没有弑君的想法。……,赵君,孔子此语,我以为并非讥讽,而是在为赵盾感到惋惜。”
董仲舒是前朝大儒,被后世称为汉代孔子,便是在他的倡议下,汉武帝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秋繁露》是他阐释《秋》的著作。
赵云今年才十八,前两年才刚学完《论语》、《尔雅》、《孝经》这样的中级教材,经书是才读不久,没有看过《秋繁露》。他楞了下,说道“董氏所云,云不敢苟同。”顿了下,又道,“即便退一步来讲,赵盾确无弑君之心,但他是个权臣,晋灵公是国君,想杀一个臣子应该是很容易的,却怎么也杀不掉他,甚至连灵公的卫士灵辄也倒戈相助他,可见赵氏之强,臣强主弱,这不是为臣之道,只从这一点,云以为说赵盾‘弑君’就不算冤枉他。”
宣康忍不住开口说话了,他说道“我方才在院外听你读到‘晋灵公不君’时你说‘为君者不行君道,亡国之兆’,后来又说‘灵公暴虐无道’,灵公无道,百姓倒悬,赵盾爱民,为民靠山,孔子因此说他是古之良大夫,灵公死后,他并又迎立新君,古时的周公、前朝的霍光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啊,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他没有弑君的心么?”
赵云正sè说道“周公、霍光弑过君么?君不仁,固非明君,臣不逊,也非为臣之道。”
“刚才你引用了孟子的话,孟子还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赵盾虽是强臣,然而爱民。孟子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晋灵公不仁,数次yu杀赵盾,视赵盾为仇,但赵盾却始终恪守臣道,宁愿逃亡也不行弑君之事,返回国都后又马上派人去迎立新君。爱民且恪守臣道,你怎么能说他不逊呢?”
“仁者爱人,为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