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登基大典(2 / 3)

乱清 青玉狮子 4044 字 2020-07-15

目眩了龙旗猎猎,金戈辉煌,紫盖翠华,看之不尽!

于是,一边欢喜赞叹,一边在礼部司官的引导下,照“品级山”标定的位置,各就各位。

正一品至从九品,一共十八级,则御道东西两边,各十八排,每排首立纠仪御史一名,即帮助百官辨定朝位,典礼开始之后,若有失仪者,亦由他们负责弹劾。

伯爵以上,即为超品,朝位在太和殿门外的大露台上,和广场上的百官,彼此隔了一个三层的丹陛。

贝子以上,“与国同戚”,入太和殿行礼。

站好朝位之后,许多人都留意到了,是次大典,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以往之处

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止于丹陛,再往上,或者说,再往前,也即在太和殿门前露台上植立的,是轩军近卫团的礼兵,他们手持的,是上了雪亮刺刀的洋枪。

百官就位之后,钦天监报时,礼部满、汉正、副六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升舆,出乾清宫,至保和殿降舆,然后,行至中和殿升座。

这算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八点整,吉时到,礼部堂官再奏,请皇帝即皇帝位,于是,皇帝降座,出中和殿,入太和殿,升金銮宝座。

这个时候,陈于太和殿檐下的中和韶乐奏起来了,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起,玉振金声,好不悦耳!

如果是“国丧”期间举行登基大典,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神马的,就只能“设而不作”,那样一来,仪典就失色许多喽。

嗯,还是“国丧”之后举行登基大典的好!

乐止,阶下三鸣鞭,清脆的鞭声,越过整个太和殿广场,传出太和门外,人在午门,都听得清清楚楚。

鸣赞官高喊“排班——”

意思是大伙儿各就各位,准备磕头。

太和门北檐下,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

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然后,鸣赞官唱礼,群臣三跪九叩。

唯一的例外在太和殿内。

贝子以上亲贵,分左右排班,左以恭亲王为首,右以一身军礼服的皇夫轩亲王为首,所有亲贵,皆行三跪九叩大礼,惟轩亲王一人,行军礼——单膝下跪,举手平胸。别人叩首之时,轩亲王以右拳轻击左胸,一叩首一击胸,“九叩”,则“九击”。

三跪九叩之后,群臣起立,由“拜位”转“立位”。

至此,在形式上,帝国的臣民正式承认和接受了洪绪皇帝至尊无上的统治地位。

不过,大典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在京的三位殿阁大学士的活儿了。

礼部满尚书请玉玺,安放于大学士瑞常接过,在表案上平平展开,武英殿大学士朱凤标随即在诏书上用印,待“皇帝之宝”的印痕干爽之后,将诏书重新卷起,文华殿大学士、“宣诏官”曾国藩接诏。

然后,三位殿阁大学士退出太和殿,曾国藩打头,双手捧诏,朱凤标、瑞常在后,三人走御道下丹陛。

早有礼部司官捧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托盘——在阶下等候,曾国藩将诏书放在云盘之上,此时,丹陛大乐复奏,宣诏官一行人走御道,往太和门方向迤逦而去,銮仪卫擎九龙曲柄黄伞盖随后——这代表“如朕亲临”。

宣诏官出太和门,乐止,静鞭再次响起,这表示皇帝即将还宫,鸣赞官高喊“排位——”

百官由“立位”转“跪位”。

鸣赞官高喊“跪——”

百官下跪,不过,不必叩首——这只是“跪送”。

于是,皇帝降座、升舆、还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