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袭扰,袭扰,再袭扰(2 / 3)

乱清 青玉狮子 3355 字 2020-07-15

间。

这一次过来报告的是福山侠平——西南方向是他的防区。

和上一次如出一辙福山侠平所部的注意力,被北边的变故吸引了过去,士兵们正在惊疑不定,一小股敌人从侧面插了进来,又是“猝不及防”,又是“很吃了点亏”,又是我军一醒过神来,敌人便“迅速撤退”。

不过这一次看清楚了敌人穿着蓝色的洋装军服——是中国人。

全军都进入了高度警戒的状态,看着大声发号施令的山县有朋,高杉晋作想中国“后勤基地”在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先后出现了敌袭,那么,接下来,东北方向会不会也出现敌袭?

他真的是“料事如神”,这个念头刚刚转完,东北方向就响起了枪声。

这一次敌人没有冲进来,只是在黑暗中向长州军队的营地射击。长州军非常吃亏,他们不能熄灭营地里所有的灯火,变成敌在暗、我在明的局面,只好向子弹飞来的方向盲目还击。而营地没有坚固的工事保护,虽然敌人没有像上两次那样冲进营地,但对射了一轮之后,还是产生了伤亡。

这次扰攘得久了一些,大致过了一顿饭左右的时间,敌人的射击戛然而止。

明知道敌人只是小部队袭扰,但高杉晋作还是不由苦笑四面都有敌人,三千人的军队,居然被五百人的军队包围了。

他有一个预感整个晚上都别想安生了。

这个预感非常准确,类似的袭击又发生了十来次。黑暗之中,长州军队除了严密戒备,做不了任何其他的事情——比如派部队出营追击。

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寅末时分,即快凌晨五点了。

福山侠平说的没错,这一系列的袭击确实是中国人的作品。

小仓城后勤基地守备营共派出了四支小分队,每支小分队由两个班组成,由一名排长或副排长带队。姜逸田并没有给小分队规定具体的杀伤目标和数量,他们任务就是“袭扰”,就是叫长州军睡不好觉,同时也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事实上,山县有朋的顾虑是对的,中国人对长州军借夜色掩护、突入堑壕的可能性是高度警惕的。

这倒不是基地指挥官姜逸田营长革命警惕性特别高,而是关爵帅制定的《堑壕防御手册》中,就包括了这样的“标准程序”。

在美国的时候,南下亚特兰大途中的阿拉图纳战役,是轩军伤亡仅次于查塔努加战役的一次惨烈之役。月夜的堑壕内,北、南两军血盈沟壑、殊死搏杀的场面,关卓凡终生难忘。他因此对敌人可能在夜晚潜入己方的堑壕,有着特别的敏感,并在《堑壕防御手册》中,予以特别的应对。

这个“特别的应对”,包括在晚上派出小分队,主动出击,反守为攻,给敌人不间断的袭扰。

小分队的建设也不是姜逸田的发明。轩军改革军制的时候,就明确要求营级单位,要有组织“特别作战分队”的能力。

这个“特别作战分队”,和后世的特种兵不能比,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单位,只是要求营级单位主事主官,“能够组织少量人员,在复杂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执行目的单一的、较为简单的作战任务”。

这个“少量人员”,按规定,一般情况下为两个班,即两个可以相互支援的战斗小组——不能再多了,不然,“在复杂气候和地形条件下”,就协调、指挥不来了。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堑壕中相向对峙的两支部队,趁夜色掩护互相渗透是很普遍的情况,但基本小打小闹,难以取得什么大的成绩。

而阿拉图纳战役中,北军的堑壕是一种“进攻性堑壕”,是向敌方推进的“通路”,和小仓城后勤基地这种纯防御性堑壕完全不同。既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接敌,南军进入堑壕就该“欢迎”,求仁得仁,没啥可抱怨的。

不过,关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