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引发热议的,自然就是最后的那首《唐璜》了。
在曲谱中,大家还看到了秦放歌专门为这首曲子所配的诗歌,这可是能帮助大家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
也不出大家所料,唐璜还是那个喜欢追逐女性的唐璜,这点始终没有变过。还有没变的是最后的悲剧结局,都是归于毁灭。
很多网友就留言说,“看来哥哥也是知道的,唐璜这样人的结局,最后肯定是个悲剧。”
也不少粉丝担心,“哥哥心中是不是也有自毁的倾向呀,真的有点不敢深入想下去了!”
“为什么哥哥的诗歌,前面写得那么简略甚至是直白,到最后的,字数都多出那么多来。”
“说得我有点心慌慌啊!”
“柴火已经熄灭,炉边变得寒冷而又黑暗!”
“这是心灰意冷,厌倦了尘世吗?”
其他粉丝连忙各种宽慰,更像是安慰他们自己,“别吓唬自己,只是艺术创作而已!”
“就是,那些写悲剧的作家都自杀了吗?没有吧!”
“只能说艺术家都是多愁善感的,不会写悲剧,没点忧郁的气质,艺术家当得都不合格!”
还有很多粉丝像是著名的“秦放歌吹”吴亦芬路平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有一些音乐评论家,让他们深度分析下秦放歌的这首作品。
哪怕秦放歌已经写了诗歌,帮助大家理解这首音乐,但粉丝们仍旧觉得,她们的理解,或许和秦放歌想要表达的,会有很大的出入。
粉丝们的热情和担心,也感染了这些大佬们。
华夏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教授吴亦芬的简单乐评很快就出炉,她是一直有关注秦放歌新作品的,秦放歌本就是她重点研究的对象,之前也是她最早把秦放歌的音乐作品,布置成作业的。
“这首《唐璜》是以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为基础形成的,完整版应该是首交响诗。”
“音乐中既有奏鸣曲式的戏剧对比性,又有回旋曲式的谐谑特点,生动的描述了追逐女性的唐璜是多么的神气!
乐曲开始的唐璜主题,随时贯穿在乐曲的各个角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回旋曲生动谐谑的美妙之处。
女性主题在不同的乐器组的流连,与唐璜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奏鸣曲式严谨的结构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也极大的发展了器乐的表现力,同时展现了作曲技法的宽泛度。
在展开部,他运用了两个篇幅宏大的插部来描绘唐璜的主题和其他主题的交织发展,而再现部又极其的短小,简化了再现开始的主题。
这些特点使《唐璜》的结构很难被归入传统的曲式范围,曲式的运用完按照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决定。”
另外一个著名的“秦放歌吹”路平教授,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首作品给出了分析。
“在这首唐璜中,秦放歌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变幻的色彩,主要是音色的变化,来展示主人公唐璜的形象,以及他的内心思绪,生动的描绘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唐璜。
乐曲的开始,就用了一连串上行音阶,表现主人公自信满满,骄傲出场的画面。后面这个唐璜主题频繁出现,与其他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是唐璜追逐的女性角色,音乐中带着羞涩的意味,出现了主题间的对话。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壮观的爱情场面。
随着唐璜主题的再度出现,仿佛是再说另一场爱情的出现,有着不同的音色,和刚刚的新爱情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朝。随后的插部在中提琴的演奏就变得特别懒散,仿佛是象征了高朝之后的疲惫时间。
最后,唐璜第一与第二两个主题相继再现,并以第一主题再现,表现唐璜在决斗中对生活